一、知识目标:
理解RIP路由基本概念及RIP路由工作原理
二、能力目标:
掌握RIP动态路由配置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RIP路由基本概念及RIP路由工作原理,并能将理论知识用于RIP动态路由的配置
四、教学重点
理解RIP路由基本概念及RIP路由工作原理
五、教学难点
掌握RIP动态路由配置方法
六、教学设计
1.情景导入 (5分)
由于公司规模较小,公司网络采用RIP路由协议进行配置,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网络的子网数量也在增加,且网络运行状态不够稳定,对公司业务造成一定的影响,小李是一名刚入职的网络工程师,公司领导安排小李把公司的网络进行优化,并且考虑公司网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需要对公司网络进行认证使用,同时可以动态检测网络的运行状况,并对公司以后的网络扩展也做出了新的要求,满足未来公司的发展。小李根据公司的要求制定了一份合理的网络实施方案,那么他将如何完成网络设备的相应配置呢?
- 对上述案例出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回答好如下问题
- 什么是RIP?(2分)
- RIP的工作原理和局限性?(5分)
- RIP的度量方法?(3分)
问题一答案:
路由信息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是一种动态路由选择协议,用于自治系统(AS)内的路由信息的传递。RIP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DistanceVectorAlgorithms),使用“跳数”(即metric)来衡量到达目标地址的路由距离。(重点解释跳数的实际概念)
问题二答案:
路由器启动时,路由表中只会包含直连路由。运行RIP之后,路由器会发送Request报文,用来请求邻居路由器的RIP路由。运行RIP的邻居路由器收到该Request报文后,会根据自己的路由表,生成Response报文进行回复。
RIP网络稳定以后,每个路由器会周期性地向邻居路由器通告自己的整张路由表中的路由信息,默认周期为30秒,邻居路由器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刷新自己的路由表,路由器每30秒发送一次自己的路由表(以RIP应答的方式广播出去)。
RIP局限性
- 由于15跳为最大值,RIP只能应用于小规模网络。。
- 收敛速度慢。
- 根据跳数选择的路由,不一定是最优路由。
问题三答案:
选择路由时,不考虑链路的连接速度,而仅仅用跳数来衡量路径的长短,具有最低跳数的路径被选中为最佳路径,致使网络链路中有可能是高传输链路变为备用路径,而实际网络传输效率并非如此,如图二所示。当数据包从路由器AR1转发到路由器AR4时,仅仅用跳数来衡量路径的长短,其选择的路径为R1→R4(一跳),此条线路的转发速度仅为100Mbps;而实际上选择路径R1→R2→R4(两跳)路径更优,因为此条线路的转发速度为1000Mbps,转发速度更快。
3.任务驱动(20分)
配置RIP路由,相关接口与IP地址配置,如图三所示,进行网络拓扑连接,使PC1和PC2、PC3、PC4互联互通
教师操作流程如下:
4.总结本堂课收获 (5分)
5.布置作业(5分)
配置AR3和AR4路由器为RIP模式,使得PC1和PC2互联互通。
6.课堂结束